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分享 | 宗教艺术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洪欣言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蒋述卓教授的《宗教艺术论》是国内首部从文化与艺术理论的角度,系统研究宗教艺术,具有极强的学术开创性,启迪我们从另一崭新的角度去看待宗教艺术。原来宗教并不神秘,它往往透过音乐舞蹈的载体,不断地传达宗教文化,形成生活艺术,并深入民众心灵。


作者简介

 

蒋述卓,文学博士,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文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出版有《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古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在文化的观照下》等二十余部著作。


蒋述卓教授以佛学、文学和文艺理论之间的关系为研究领域基本点,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开拓了诸多新领域,以文艺学介入现实,成为国内最早提倡“文化诗学”的学者之一。

 

书籍概述

 


《宗教艺术论》是国内首部从文化与艺术理论的角度,对宗教艺术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它与作者其他宗教艺术相关的著作一起,为读者开启了一扇不同的艺术之窗,从全新的角度为我们提供看待宗教艺术的立场与方法,让人们从宗教的角度认识艺术,也让人们从艺术的角度认识宗教。作者综合运用宗教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以丰富的材料,尤其是丰富的中国宗教艺术材料和深刻的理论洞见,将宗教艺术置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坐标中加以定位。

 


《宗教艺术论》共十一章,归纳为七个部分。在导论中作者对宗教艺术进行了定义: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并提出宗教艺术的五个审美价值:宗教艺术的生命意识与生命力度,宗教艺术的现实性和世俗性,宗教艺术的艺术想象和象征,宗教艺术的装饰性,宗教艺术的娱乐性等。


而后本书就以定义与这五个审美价值为基础,从宗教艺术的产生,到宗教艺术与生命、自然的关系,再到宗教艺术如何影响人和社会、社会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宗教艺术的表达为脉络阐述,内容涉及宗教艺术起源学以及宗教艺术主题学、形象学、叙述学的研究,也有对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艺术进行的比较研究。同时作者还对宗教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作了深入讨论,并对宗教艺术的未来路向进行了预测与展望。

 

关于宗教与艺术的思考

 

1

宗教与艺术密不可分


宗教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宗教艺术在表现形态上展现出了不同时期的面貌。原始人们生活中一切活动几乎都与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如狩猎仪式、春播秋收仪式、巫医仪式等,其中的艺术内容都以舞蹈、音乐、绘画等形式呈现出来。


宗教往往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理与精神。但有一些宗教艺术,例如民间傩戏,带有原始宗教色彩,但又加进了人为宗教的各种内容,其音乐和舞蹈都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但并不固定地表现某种宗教,而是借助神的力量和娱神的形式表达民众驱邪祈福的美好愿望。


在原始时代,艺术活动与生产活动或宗教活动常常是混融一体的,是常见行为与生活习惯。原始艺术也是宗教艺术,原始宗教崇拜与原始艺术都是充满着神秘感情的产物,都是原始人把握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原始阶段内,宗教的表达方式脱离不了艺术,而艺术的各种方式也都混融在各种原始宗教活动里。

 

2

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宗教教理的渗透影响,对生命和自然的崇拜,使宗教艺术变得活泼而有生气,同时为了宣传宗教教理而做出的适应性变化,也使宗教艺术更加靠近现实世界,从而凸现出审美的因素,产生出审美。


《宗教艺术论》说明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表现在它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与生命力度上。美起源于原始生命意识,与原始人的生命本能息息相关;美也在于生命。原始时代的宗教艺术,生生死死均纳入其间,反映出原始人追求生存、保护生命的强烈生命意识。


苏联美学家雅科夫列夫曾说到:“艺术和宗教都诉诸人的精神生活,并且以各自的方式去解释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


萨满舞蹈

 

例如书中所提,“萨满的跳神舞蹈,当他进入神人同一的状态时,他忘却了一切,那疯狂的动作配合着急骤的鼓点不断地旋转与拍打时,付出了许多精力!如醉如痴的神态与充满激情的呼喊,使人们感到了一种生命力的扩张。”


一切宗教仪式上的载歌载舞,不仅是人们宗教情绪宣泄的需要,而且也渗透着人们充沛的精力和生命能量。这种生命能量与宗教情绪的释放,使宗教艺术持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感染力。

 

3

宗教艺术的娱乐性


《宗教艺术论》论及宗教艺术的价值,宗教艺术主张的是祈神、娱神,但在宗教活动实际进行或表演过程中,却掺进了强烈的娱人成分,使其带有一定的审美意味。如巫舞,既是一种祭神的仪式,同时又是后世戏剧歌舞的起源,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例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这样表述:“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事神,必周歌舞。……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庙会上的舞狮表演

                   

在宗教活动中加入杂技、歌舞等娱乐性活动,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巫师祭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表演时既能获得宗教的效应又能获得艺术的效应。一方面冲破了宗教祭祀过程的单调乏味感,另一方面又达到了既娱神又娱人的效果。同时这些宗教艺术,往往加入了现实性与世俗性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就使得宗教艺术具有了审美意义,即真正实现了一种从宗教活动向艺术化的转变。庙会活动也是如此,充满了人神同欢的娱乐价值。

 

4

不可或缺的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的传达媒介很多,说、唱、舞蹈都被用来保证巫术的成功,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如舞蹈、戏剧、诗歌、绘画或造型艺术等表达出来的。后来的人为宗教在利用艺术活动来传达宗教意识方面就变得更为自觉,也更有技巧性。


在原始初民那里,舞蹈并不是一种娱乐活动,而是一种与神相联系的图腾祭祀与祈神行为, 有时还带有交感作用的巫术性质。初民们相信,人踏踩大地并大声呼叫,可使大地之母兴奋,并使得它孕育的胎儿躁动,能够生长出一切。舞蹈的巫术性质还表现为它常常被原始人使用于生产技术甚至于医疗技术中。


另外,对声音的崇拜是音乐的起源以及音乐被运用于宗教仪式的一个重要因素。人能创造某种乐器,能够掌握某种音乐,也就具备通神与控制神的能力。通神的音乐自然要用于祭神、赞神的仪式中。


音乐始终被人视为是神圣而庄严的。中国佛教弘法常以音乐为舟楫,佛曲与道场音乐便由此产生。佛曲主要为佛事仪式而作,多为赞佛之功德内容,多追求清雅。道教音乐为了宣扬其教义,常突出清通、飘逸的特点,故多用箫、筝。道场音乐是法事音乐,由于做此法事多为民众所请,需接近民众,故多吸收民间曲调。

 

梵音·传承佛教音乐节

 

西方教堂音乐,为适应忏悔者的心理,则用比较哀伤的旋律,若是为了礼拜仪式,则用清唱、合唱的形式创造肃穆的气氛,管风琴的使用也是为了加强宗教的力量与效果。当庄严宏大的音乐响彻整个教堂,信徒会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宗教力量包围着自己,甚至在音乐停止以后,音乐的旋律仍回响在耳畔,人们的祈祷会随余声缭绕的音乐而延续,心灵也由此得到净化与安顿。


世界由于民族文化与地域习俗不同而产生各种宗教,也由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宗教艺术,各类型的音乐舞蹈深入人类的生活中。宗教安抚人们的心灵,使得人们可以快乐开朗手舞足蹈地生活着。


宗教艺术的发展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舞蹈与音乐象征人神之间的符号与语言,这些宗教艺术活动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跨入了神灵的世界,在仪式中与神灵交流,实现了人神间的沟通与联系。即使在宗教氛围不那么浓厚的如今,人们也通常通过欣赏艺术、进行艺术活动等来调剂心灵、抒发情感等,宗教艺术也因此自古迄今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END


美   编 | 林一民


推荐阅读

读书分享 | 了解现实的中国,《江村经济》是跨越时光的一扇窗

读书分享 | 技术至上,娱乐至死,笑声之外还剩下什么?

读书分享 | 表面光鲜,背后心酸,消费主义不仅掏空你的钱包,还有你的大脑

读书分享 |《中国脐带:大运河城市群叙事》:流淌在城市生命中的运河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